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开屏策划|“我们”证明,云南是人类起源地之一!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10:12:00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在不少人印象中,人类的发展都是从中原腹地不断发展、扩散开来的。1965年,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的两颗人类牙齿化石,打破了这种成见。经测定,这两颗牙齿来自距今170万年左右的元谋人。

推测的元谋人复原图

事实上,经过考古发掘出的古迹和遗址,云岭大地上还先后发现了丽江人、西畴人、昆明人、蒙自人……他们的发现,证明云南是重要的人类起源地之一

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开屏新闻再次开启“时光机”,带大家了解万年前生活在云岭大地上的老祖宗的故事。

元谋人

距今170万年前

1965年5月1日,中国地质科学研究所学者钱方在楚雄元谋的上那蚌村西北约800米处的山沟里,发现两颗猿人牙齿化石。这个发现,揭开了我国古人类研究史上崭新的一页。

经科学家研究,确定这是直立人种的一个亚种,并以发现这一化石的元谋县命名。定名为直立人元谋种,简称元谋直立人。元谋人可能来自推测中的人与猿的共同远祖。1976年根据古地磁学方法测定,元谋人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也有学者对该时间有异议)。

1984年12月,上那蚌村又发现一段元谋人胫骨化石,胫骨带有较多接近能人的原始特点而与现代人又有明显差别,可能代表一个少年女性个体。专家进一步研究发现,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可能还会使用火。

元谋人的发现,确凿无疑地证明,在云南高原上,曾经有直立人存在,他们创造了史前的文化,以留下的石器等昭示我们,元谋人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化时代,揭开了中华文明的大幕,走上了文化发展的舞台。

“石林人”

距今80万年

如果说元谋人的文化是旧石器时代(关于“石器时代”和地质年代可参考稿件后方“助读”)早期的文化代表,那么昭通人、丽江人、西畴人,以及发现于石林、呈贡等地的古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则是云南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

白石岭旧石器遗址 图片据石林融媒

1961年初,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裴文中、周明镇教授在石林县山冲、板桥安仁村、白石岭发现石器化石,其较为典型的是凸边刮削器,并采集到石制品30件。同年,该所李炎贤教授、黄慰文教授再次调查,在小野马伴、羊角基村及乱石沟等地点,采集石器83件,有石核、石片,石器类型有尖状器和刮削器。石器料以矽质结核、燧石、玉髓为主。

石林县板桥旧石器遗址应属于旧石器时代早中期。器形多为刮削器。制作方法采用单面锤击后产生石片,然后再进行第二次加工,器件较为粗糙,制作方法与元谋人旧石器制作方法上有相似之处,从时代上推断可到80万年,是仅次于元谋遗址的第二个旧石器遗址

昭通人

距今20万至5万年前

过山洞遗址 图片据“云南省文物保护”微信公众号

1982年11月,昭通文物普查队在昭阳区北15公里的北闸镇过山洞村发现哺乳动物化石和1枚人牙化石

经鉴定,哺现动物化石有东方剑齿象、中国犀、猴等种类,其生存时代为更新世晚期或晚更新世早期。该人牙化石是我省首次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定名为“昭通人”。昭通人与晚期智人相比有更多的原始性,更接近早期智人,这一发现填补了云南古人类进化链的缺环

此外,1984年以来,在江川发现的甘塘箐旧石器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为数不多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之一。该遗址的发掘将云南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文化遗存的发现由滇中北部扩展到滇中南部,以丰富的材料再次证明了滇中是早期人类起源、演化的关键地区之一

丽江人

距今10万至5万年前

丽江人的角器 据汪宁生《云南考古》

1956年,距丽江城区11公里的漾西乡木家桥村在修建人工渠时发现哺乳动物化石。

1963年,对此地进行发掘后,出土6件石器和剑齿象、犀牛、褐牛、水牛、云南轴鹿等哺乳动物化石。

1964年,这里发现3根股骨和一具少女头骨化石

1977年,经专家鉴定,被定名为“丽江人”。

这里发现的头骨虽然仍带有一定原始性,但总体来看,与现代人十分接近,属于更新世晚期智人的颅骨化石,为研究云南地区化石人类学提供了资料

西畴人

10.5万至4.7万年前

5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西畴人”牙化石(资料图) 图片据文山日报

1965年,文山州西畴县小新泰旁的仙人洞发现一个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

1972年,这里出土人类牙齿化石5颗,来自4个个体。形态和尺寸与现代人接近,属晚期智人,被命名为“西畴人”。经测定,西畴人的年代为4.7万至10.5万年前。

西畴人代表云南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原始人,他们手巧、脑大、额角丰满、智力较高,与现代人非常接近,已经有精细的石器、骨器和装饰品,并有原始的雕刻、彩画和塑像

“富源人”

距今10万至4万年

大河遗址 图片据富源县文物管理所

而在距西畴约230公里外的曲靖富源县大河镇茨托村古人类遗址,不但发现古人类牙齿,还发现30多平方米用石灰石碎块铺成的地面,经测定,该人工地面距今有4.4万年,可见,古人类已经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

富源大河遗址的发现不仅对了解当时古人类生活方式和文化提供了宝贵材料,也是人类多地区起源说的一个重要佐证,对现代人起源和迁移这一学术界热点问题的研究、对旧石器时代中国和欧洲文化交流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昆明人

2.1万年前

呈贡龙潭山“昆明人”尝试复原图 图片据彩龙社区

1973年,昆明呈贡大渔乡龙潭山发现一个古人类文化遗址。其中富含古人类、旧石器及哺乳动物化石

考古人员在1号地点发现人类牙齿化石2枚,形态接近现代人,被命名为“昆明人”。

在对2号地点的二次发掘中,又出土人类牙齿1枚,石器上百件,还有骨器和角器。经测定,这个遗址的年代距今约30500年。

1984年,考古人员在2号地点采集到较完整的人类头骨1件,在3号地点出土较多的人类化石,有头骨残片、下颌骨、上颌骨、牙齿的等,经测定,年代为2.1万年前。

蒙自人

约1万年前

蒙自人复原图 图片据云南红河发布视频截图

1989年8月到9月,在红河州蒙自西南约7公里的黄家山山腰的马鹿洞发掘到一个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出土至少代表4个个体的人类化石,100多件砾石和角制工具,以及26种动植物化石标本。还发现了火塘、灰烬等大量用火遗迹。其中,一件头盖骨保存完整,骨厚度大、额部倾斜、眉弓粗壮,具有明显的原始特征。可以认为它属于晚期智人。专家们将其命名为“蒙自人”,又称“马鹿洞人”。从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来看,特别是已灭绝种的云南轴鹿化石判断,该遗址年代应为晚更新世至早全新世之间,距今约1万年。

马鹿洞遗址出土的各类化石 图片据云南红河发布

古人类在云南创造了旧石器文化,留下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的文化遗存。

除了旧石器时代的遗址,据公开资料,云南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也有300余个,类型各异,呈现多彩的文化特色。云南多个地方还出土了几千年前的稻谷,同时发现现代野生稻谷,由此推断,至少在4000年前已驯化野生稻。

此外,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生活在云岭大地的人类已经开始驯化猪狗、黄牛、马、鸡等动物,已经在装饰、纹身、崖画上创造出令人赞叹的艺术。

这些古迹和遗址是不是改变了你对云南的一些看法。

· 助读 ·

在打开云岭大地尘封的人类记忆之前,我们先对石器时代和更新世两个概念进行了解,便于我们理解一下云南文明所处的时代。

(1)

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相当于地质年代的整个更新世)是考古学上人类历史的最初阶段,整个时代从人类出现直到青铜时代开始为止,历时二三百万年。在人类历史上属于原始社会时期。根据石质工具的特点所反映的不同发展阶段,可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

约250万年前至约1万年前

‌早期‌(约250万至20万年前):工具粗糙,以砍砸器和刮削器为代表。

‌中期‌(约20万至5万年前):工具种类增多,出现石斧、石刀等。

‌晚期‌(约5万年前至1万年前):磨制技术萌芽,出现人工取火和骨器制作。

‌特点‌:以打制石器为主,技术原始但人类已学会用火和简单工具。

‌‌·中石器时代

约1.5万至8000年前

‌特点‌:使用打制和磨制石器,经济活动以采集和渔猎为主。

‌‌‌·新石器时代

约1.8万至5000年前

‌早期‌(约1.8万至7000年前):磨制石器普及,陶器出现,农业萌芽。

‌中期‌(约7000至5000年前):彩陶技术成熟,社会分化开始出现。

‌晚期‌(约5000至4000年前):社会结构复杂化,出现阶级差异。

‌特点‌:以磨制石器和陶器为主要特征,农业和畜牧业兴起。

·补充说明‌

云南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时间大约距今4000年,这与中国历史上尧舜禹传说时代相当。

(2)

本次开屏“时光机”的旅行就到这里。下次,我们接着聊新石器时代的云南“代言人”。

(以上数据整理自公开报道,如有最新研究成果,以最新数据为准)

统筹 陈洁

部分内容综合云南日报、新华社、春城晚报、《中国地域文化通览》、云南网、中共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云南省博物馆、《云南考古》、云南省文物保护等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武熙智 陈洁

终审 编委 李荣

相关文章:

济阳区新市镇新市村:一个被传统文化浸润着的村落04-18

开屏策划|“我们”证明,云南是人类起源地之一!04-18

云新发布丨第十七届云茶博览会4月25日-28日在昆明举办04-17

韩国花商拟在云南采购520万枝花!是因为……04-14

隋唐城遗址植物园:赏花游园正当时04-14

火爆全网的高铁新娘,发声了!04-13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 庆祝全总成立100周年·巡礼丨云南工会:在云岭大地唱响“咱们工人有力量”04-12

12家省级社科学术社团与“两刊”共建保山通联工作站 探索“社科+媒体”协同发展新路径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