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回归“使人成为人”的本真,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才能减少学生“厌学”的情绪。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陈长
近期,“拒绝上学门诊”成为热门话题。据媒体报道,北京儿童医院是我国最早一批开设儿童心理门诊的三甲医院,去年6月,医院从原来儿童心身医学科的基础上,单独分出了一个“拒绝上学门诊”。门诊开设10个月,接诊近一万人次。
很多人不免感到奇怪,竟然还有“拒绝上学门诊”,而且还一号难求,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隐情?媒体报道中提到有人因遭遇校园暴力,进而拒绝上学;有人因学业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焦虑状态;还有人甚至说不清原因,只是从一卷涂改带找不到开始的……数据统计显示,全球大约17.8%的儿童青少年存在拒绝上学及其相关问题。我国儿童心身医学科普通门诊中大概有20%到30%的患儿有拒绝上学问题,原因包括生理、心理、家庭、社会等方面。这不是一个小问题,反映出当下孩子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心理困境,也提醒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是时候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了。
很多家长把不想上学等同于“偷懒”和“娇气”。因此,父母在面对孩子“厌学”问题时,往往会采取一些比较极端的方式,比如拖着拉着送孩子上学,或者是大骂一顿、打一顿。殊不知,孩子在“暴力干预”下,痛苦只会被锁进更深的牢笼。神经科学研究已表明,青少年大脑的前额叶尚未发育成熟,高压环境会激活杏仁核的应激反应,导致情绪崩溃或行为退缩,使拒学问题恶化,甚至埋下成年后心理疾病的隐患。
家长作为孩子成长路上重要的引路人,当孩子出现拒绝上学的情况时,最应该做的是先接受和面对这个现实,站在孩子的角度,帮助他们梳理清楚内心的困惑,找到那个被“卡住”的点,然后陪着他们一起慢慢打开,为孩子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在北京儿童医院诊室里,医生递给家长的不只是药方,还有两张特殊的表格:一张《行为观察记录表》记录孩子作息、服药等情况;另一张《心身治疗家庭计划表》规划的全是看电影、下楼运动等“无用之事”。当家长不再紧盯返校倒计时,或许坚冰就开始悄然融化。毕竟,比起赶紧上学,让孩子心里有安全感、有勇气面对困难,才是更重要的事。
本该是在校园里快乐学习的年纪,却不得不走进门诊,其背后也折射出教育生态的深层次症结。学校和社会要从根本改变唯分数论的教育观念,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健康的成长环境。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考试机器,而是让孩子对世界保持好奇,对未来充满期待。只有让教育回归“使人成为人”的本真,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自己的独特价值,为多样化的人生做好准备,这样的学校才不会“吓跑”学生。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

相关文章:
棉花糖爸爸将与寻找19年的女儿相见,警方透露:女儿平平安安,是个稳重的孩子04-16
家校携手,筑梦远航!南油小学即将举行第二十七届教学开放日04-16
香港浸会大学深化教育创新 培养跨学科全球人才——副校长(教与学)周伟立谈战略布局与社会责任04-16
西安市曲江十四小携手西安文理学院开展数学史专项讲座联合教研活动04-15
皮影映童年,古韵润心间:市级机关幼儿园喜羊羊班家长进课堂带孩子走进奇妙的皮影世界04-15
大学生就业:为国家发展贡献青春力量04-15
不进校门进门诊,找准病因是关键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