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六大行科技金融扫描:顶层设计+专属风控模型成破局关键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00:23:00    

科技金融既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之举。

近期,金融监管总局、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从加强科技金融服务机制、产品体系、专业能力和风控能力建设出发,提出7方面20条措施,为金融机构发展科技金融业务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

当前年报季过半,国有六大行年报及业绩发布会均已落下帷幕。细观科技金融业务,六大行在顶层设计、机构设置、资源配置等方面,均给予了一揽子倾斜支持,配套了一系列差异化政策。从数据上看,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实现较快增长,科技型企业客户数量正在逐步增加。与此同时,六大行在科技金融产品体系、服务机制、风控能力建设以及组织架构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股贷债保”协同发力科技金融

在年报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均披露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

截至2024年末,上述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分别是超3.1万亿元、2.57万亿元、约2.47万亿元、2.84万亿元。另外,工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近2万亿元,建行科技相关产业贷款余额超3.50万亿元。

过去一年,六大行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优化政策体系、加大资源投入等方式,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股贷债保”等综合性金融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方面,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出现了较大增长。例如,农业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加4722亿元,增长22.4%(较全行各项贷款增速高12.3个百分点);中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增幅约26%;邮储银行融资余额较上年末增长超过40%;交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分别为9.05%、64.5%和59.59%。

另一方面,科技型企业客户数量逐步增长。例如,农行专精特新企业有贷户数超2.4万户;中行共为10.29万家科技型企业提供1.91万亿元授信支持;交行科技金融授信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45.37%,服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454户,市场覆盖度43.94%;邮储银行服务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超过30%。

从六大行的科技金融产品体系看,基本上是围绕“股、贷、债、保”的思路开展科技金融业务。其中,工商银行以“工银科创金融”服务品牌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打造科技金融“股贷债保”全生命周期专属产品。农行推出面向不同客群、功能丰富的融资产品,如新兴产业赋能贷、科技e贷、专精特新“小巨人”贷等,做好科技型企业全周期、全场景金融服务。

建行的金融科技业务可以概括为“五全”“三化”,即全周期陪伴、全链条覆盖、全集团协同、全维度支持、全生态赋能的科技金融“五全”服务体系,数字化支持、差别化政策、专业化保障的科技金融“三化”支撑体系。加强集团内母子协同,以“商投行一体化”为各类科技创新主体提供股权、信贷、债券、保险等多元化、接力式、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创新推出“科技易贷”“科技研发贷款”等拳头产品,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和技术全生命周期的“股贷债保”产品服务体系,全面支持各类科技创新主体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化融资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股贷债保”外,还有部分银行融入了金融租赁、托管等业务。例如,交行行长张宝江在业绩发布会上介绍,“科技金融一直是交行相对的特色,我们着力发挥集团全牌照的经营优势,提供股权、贷款、债券、租赁、托管等综合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服务。”

不同银行针对自身优势特色,开展科技金融业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农行结合自身服务“三农”的定位,聚焦农业科技重点领域和重点客群,加大信贷支持和综合服务力度,创新推广“农机贷”金融服务模式,面向农业科技园区企业发布了“农业园区科企贷”产品,并对首批客户完成了贷款投放。下一步,农行还将创新针对科技从业人员的个人金融服务,持续扩大农行集团“投贷债租顾”等综合金融服务在科技型企业客群的惠及范围。建行聚焦集成电路、清洁能源、新材料等重点赛道,通过市场化债转股业务,助力科技型企业防风险、降杠杆。

中行则以服务人工智能产业链为切入点,推动科技金融产品服务和体制机制升级。目前,已为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提供授信支持达3300亿元,未来还将根据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趋势,不断加强对核心企业上下游全产业链客群的综合化金融服务,推进5年人工智能产业链万亿专项综合金融支持计划落地。

建立专属风控模型

在政策引导和银行实践的双重因素下,金融体系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正在不断扩大。但是,由于科创企业“两高一轻”(高技术、高风险、轻资产)的特点,银行机构“不敢贷、不愿贷、不会贷”的问题依然存在。提升银行体系服务科技型企业的能力,不仅需要创新风控模式,更需要创新体制机制。例如,建立科技金融的组织架构,以及专属的审批及考核机制。

针对科技型企业“看不懂”“看不准”的难题,各家银行建立了自己的风控模型。例如,农行创新专属信贷服务体系,优化客户评价、授信测算模型;建行配套差别化审批与产品创新政策。同时,在考核机制上也有改变,农行副行长刘洪表示,该行出台尽职免责细则,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加强考核引导,建立“敢贷愿贷”长效机制,激发经营活力,有效促进拓户提质。

建行推出构建科技型企业全要素数字化评价体系,创新“技术流”“投资流”等科技创新评价工具,着力提升科技型企业融资可得性。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内部评估方法在全行推广,助力科技企业以知识产权增信。据了解,建行通过构建非零售科技型企业专属评价工具并融入客户评级模型,对科技型企业提供差别化可持续的金融支持。评价工具将专利战略布局、核心团队优势、研发投入强度、市场价值、股权投资获得性等要素作为评价科技型企业的重点,形成了具有全覆盖、全方位、全流程特点的评价体系。

中国银行升级适应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专属授信模式,推进“创新积分贷”授信模型优化。值得一提的是,中行结合属地业务发展特色需求,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研发“中银科创夸腾系统”,运用人工智能、隐私计算等前沿技术,构建16个一级行业和28个产业集群分类,并对企业的技术竞争力、资金充裕率、政策匹配度等综合评价,挖掘产业中先“跑出圈”的优质企业,为更早、更小、有硬科技、具备高成长潜力的科技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目前,该行已对深圳地区12万家科技型企业进行“一企一画像,一户一策略”的数字孪生建模,累计服务深圳地区科创企业客户超1万户,带动科技金融贷款余额增长近1600亿元。

从组织架构上看,各家银行大同小异。大多数是在总行层面成立专门的科技金融委员会,形成“总分支”或“总分支网”的架构;还有一部分是直接在科技企业密集区成立科技金融事业部或科技金融特色支行/网点。

例如,中行构建了全层级科技金融组织架构,即成立总行科技金融中心和24家一级分行科技金融中心,在科技资源集聚区域打造科技金融特色网点,构建“总—分—支”科技金融多层次组织体系。建行加快推进科技金融专业化机构建设,授予部分科技资源富集地区所在一级分行“中国建设银行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称号。邮储银行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科技型企业分布密集地区建设29家科技金融事业部、40家科技金融特色支行和30家科技金融特色网点。

工行高级管理层下设委员会明确“五篇大文章”整体统筹职责,以及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对应委员会专门推进职责。据工行副行长张守川介绍,总行成立科技金融委员会(打造总—分—支—网点四级科技金融专业机构),在同业中首家成立总行级科技金融中心。年报数据显示,工行在科技资源富集地区成立22家分行科技金融中心、160家科技支行,增强“总分支网”四级动能。

农行今年已进一步优化科技金融组织体系。农行副行长刘洪介绍,农行持续做强位于国家创新高地的19个科技金融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科技金融事业部或专职团队—科技金融专业支行”三个梯度的立体化专业服务网络,在各层级配强懂金融、懂产业的专业人员,全行科技专业支行数量已近300个。

与工行类似,交行在总行层面成立了科技金融委员会,初步建成“总分辖支”四级组织体系,形成上下贯通、总分联合、母行与子公司协同的推进机制。交行副行长殷久勇在业绩发布会上介绍,交行升级了上海市分行科技金融创新服务的体系,在2024年新设10家科技特色支行,上海地区的科技金融特色支行的数量达到22家,基本实现了在上海区域科技金融服务的全覆盖。还在张江挂牌成立了交通银行科技金融中心,建立了4家“交通银行科技金融(张江)服务站”。到2024年末,交通银行在上海地区的科技企业的贷款余额达到了75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了30.23%。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相关文章:

直面风雨 坚韧前行——我国外贸企业积极应对美国加征关税观察04-13

从阿里、小米到AI新城,南京一座“年轻城”的跃迁记04-12

南京玄武区退役局举办退役军人专场招聘04-12

福建两地调整住房公积金政策04-12

欢迎来办演唱会!“文旅体一证通”落地羊城创意产业园,构建演艺创新生态04-12

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发布04-12

诏安县召开金融工作座谈会04-11

广交会下周开幕!760家佛企参展, 创历史新高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