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新华全媒头条|“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写在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7:16:00    

新华社郑州4月7日电 题:“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写在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

新华社记者李俊、林嵬、刘怀丕

从空中俯瞰,一条绵延1500公里的“蓝色飘带”盘旋在巍巍太行的千仞绝壁间,见证着新中国劈山引漳、重塑山河的人间奇迹。

“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指出,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今年4月,是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渠水奔涌如初,精神历久弥新——一曲“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凯歌冲破激流险滩,奏响“滚石上山”的时代强音。

“红旗渠都修成了,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

春暖四月,南太行山花烂漫,红旗渠哗哗流淌。

站在红旗渠干部学院讲台上,76岁的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张买江回想起,红旗渠水滚滚而来的那个激动人心的下午。

那时,为解决吃水难,林县人决定劈山太行侧,修建红旗渠,引漳河之水。正值共和国最艰难的岁月,林县账上只有不到300万元,连修渠买炸药、钢钎等大件物料的钱都不够。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十万建设大军毅然开赴太行山。一分钱掰成几瓣花,没钱再想办法,一锤一钎,修成举世震撼的“人工天河”。

在修渠中,林县人挖出的土石方,可垒成一条高3米、宽2米的“长城”,长度可以连接哈尔滨和广州。而在6800多万元的红旗渠总投资中,超过85%的投资来自地方和群众自筹。

“今天,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以什么样的成效,去面对为我们留下宝贵财富的老一辈‘修渠人’?”林州市委书记孙建铎不时自问。

前几年,林州很难,难到不少党员干部经常半夜两三点睡不着。

“倒下躺平,林州决不允许。”即便财政异常困难,林州每年仍拿出2000万元作项目谋划资金,5000万元作产业招商基金。

在红旗渠畔,从农村铁匠铺起家,凤宝特钢历经艰难困苦,现在发展成为全球产销量排名靠前的无缝钢管企业。

然而,前些年,行业整体下行,公司前景暗淡。

“不认命、不服输,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公司上马了新机组,填补小口径热连轧无缝钢管生产世界空白。”公司总经理李静敏说,公司产品成功升级,还入围2024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榜单。

一切努力化作发展后劲。去年,林州工业投资同比增长57.2%,GDP同比增长6.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0%、总量升至河南省第4位。

从过去的劈山引水,到今天踏出向上突围之路,这样一个缺水之地,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走在了河南省前列。

在解决困难中,林州干部群众对困难认识更清晰。“现在的困难问题,只是一个周转问题,一个时间问题,跟修红旗渠比差得远。”孙建铎说。

林州人干什么事,都爱与修红旗渠比对一下,常说“红旗渠都修成了,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红旗渠精神已融入林州人的血脉和灵魂,成为一种个性、一种文化、一种民风。

渠水奔流处,困难自低头。

什么是精神,就是心里有股劲

吴祖太,27,河南省原阳县白庙

李茂德,46,姚村公社北陵阳

白云祥,25,临淇公社郭家屯

……

在红旗渠纪念馆里,一面墙壁上端端正正镌刻着每一位修渠牺牲者的名字。81名牺牲者中,有民工,也有干部。其中,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只有17岁。

“你爹没把渠修到底,你就去替他完成吧。”父亲在修渠中牺牲,母亲擦干泪,送张买江上工地。

那年他13岁,在工地上年龄最小。

担水、背钢钎、放炮……干体力活,还填不饱肚子,张买江饿得慌,就去摘柳絮、抠青树皮吃。

“只要有股劲,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再多的问题都能解决。”他修渠干了9年,人称“小老虎”。

远眺南太行,红旗渠犹如一条巨龙,蜿蜒于千嶂绝壁之上,流淌在林州大地,滋养着林州人。

红旗渠流到黄华镇庙荒村,浇灌出郁林英一身拼劲。

庙荒庙荒,连庙都荒。穷、乱、脏,庙荒人出去不敢说自己是庙荒人。

郁林英是个犟脾气,上任村支书时说,“要让庙荒人仰着脸出门”。靠着红旗渠,搞乡村旅游是一条出路,说干就干,启动整村改造。

村子刚改造出模样,发展正吃劲时,郁林英三项癌症齐发,不知道还能活多久。

那段灰暗的日子,郁林英常不自觉走到红旗渠边,数垒起渠岸的石头。

“留个半拉子,死都不合眼,得把这事完篇。”心有所触,郁林英又支棱了起来,干得更拼命。

获评3A级旅游景区,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去年客流量达到约20万人次,庙荒村爬过了坎。而她的身体,经过4次手术,也挺了过来。

爷爷为修渠打铁,红旗渠流淌进郭钏的血脉,化作一股闯劲。

郭钏今年38岁,头上的几绺白发尤为显眼。一问,是企业最困难时愁出来的。

他刚任林州重机总经理没几个月,外部环境突变,公司资金链接近崩断。一时间,债务到期,交货违约,股票被挂ST……企业一度难以为继,甚至出现“卖壳换钱”的声音。

雪上加霜的是,订单越来越少,这样下去,林州重机将永无翻身之日。那时仅30岁出头,郭钏愁出白发。

“从牙缝里抠钱,也得技术创新。”郭钏决意闯这条险路,坚持两年多,公司成功研发出高性能耐磨防腐液压支架,技术参数领先于行业水平。新技术迅速提升业绩,2022年扭亏为盈,2023年大幅盈利,企业稳步向好发展。

风浪里挺过来,郭钏最大收获是,“没有打不穿的山,没有闯不过的关”。

红旗渠流不到林州南部的临淇镇,但修渠时这里同样出工出钱,磨砺出一股心怀大家的干劲。

受政府号召,张益智2012年返乡回到临淇镇,开发了几乎荒废的万泉湖。景区初见成效时,一场大洪水袭来全部冲毁。

乡亲们跑来帮他收拾,老人们拿出卷在塑料袋里的钱,一张张五块的、十块的,塞过来。小时候,父亲去世早,乡亲们照顾他。又遇难处,还是如此,张益智泪如雨下。

“咱没有赶上修红旗渠,但要把红旗渠牌子擦亮。”张益智收拾摊子重建,如今景区年客流量达100万人次。

这两年,他许下一个愿望:“待我干不动时,景区捐给国家。”

一甲子过去,红旗渠从未断流,一路向前……

每一次挫折和困难,都增加红旗渠精神厚度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16字红旗渠精神,在林州随处可见。有的挂在屋内,有的刷在墙上,有的刻在石头里,光远新材董事长李志伟以之作为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起步,与世界同步。”十多年前,李志伟进入电子级玻璃纤维领域,梦想打造领域内世界级企业。正当公司高歌猛进,上市近在眼前时,遇上行业发展低谷期。光远新材出现亏损,上市中止,处境艰难。

困境之下,公司创新投入没有停。“那时烧钱啊,有点烧得快顶不住了。”看好前景,李志伟咬牙硬顶。

2024年人工智能产业风口正盛,光远新材新研发的低介电产品迎来热销,一举扭亏为盈。今年,李志伟已新点火3条生产线,离当初的目标越来越近。

很多客户问,这样国际一流的项目怎么放在了林州?李志伟回答:“红旗渠精神就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当前,河南省号召干部群众,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以实干开创美好未来,用奋斗创造别样精彩。

培育“7+28+N”重点产业链群,大力发展空中、陆上、海上、网上四条“丝绸之路”,办好10项省重点民生实事,推行“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加强基层治理……河南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扩大高水平开放、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效能治理。

从前,村里乱,家里穷,林州市魏家庄的李明生,只好远走他乡讨生活。

在外挣了钱,李明生选择了回村当村支书。不料,头天上任,第二天就被举报。

李明生定期召开座谈会,有问题、有诉求当面说,能解决立马解决。妇女节、儿童节、七一、八一、重阳节……活动搞起来了,与乡亲们的心更近了。

村里没有水泥路就修路,没有产业就发展乡村旅游,还搞起林果经济。看到李明生干实事,村民顺了气,村里氛围越来越和谐。一派向好景象,魏家庄拿到“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等荣誉。

望着在村里静静流淌的红旗渠,李明生说“只要渠在劲儿在,魏家庄就有奔头”。

与山共峻极,与水同流长,红旗渠精神生生不息。

1997年出生的李媛,是红旗渠干部学院的青年教师。听说她的家世,学员总会多问上几句,她的太爷爷李贵曾任林县县长、红旗渠后勤指挥长。

如今,李媛讲红旗渠故事驾轻就熟,正从讲故事向理论研究上掘进,这是她当前要修的“红旗渠”。每次讲完课,她总会把心中反复自问的那道题,也留给学员:

“您会如何修建属于您自己的红旗渠?”(完)

相关文章:

航宇科技2024年净利微增、营收下降,受部分客户交付节奏调整影响致收入减少04-07

河南省文旅厅:王力宏郑州演唱会取消!原定于5月举行04-07

新华全媒头条|“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写在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04-07

跨界光伏踩雷业绩预降七成,市值剩下不到20亿,百达精工股东大举减持04-06

摆摊卖大锅卤菜,月入10万元?04-06

运河支队后人:记录还原英雄事迹、宣传先辈精神是我们的心愿04-06

石林风景区推出1300万元消费券回馈昆明市民04-05

以严实作风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效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