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一则关于5岁女童感染“食脑虫”昏迷不醒的消息引发关注。患儿家长在社交平台发帖称,他们6月7日、14日带患儿游泳、泡温泉,6月22日患儿出现头痛、低热、呕吐等症状,后被检出感染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即俗称的“食脑虫”。患儿出现脑疝,无法自主呼吸,多家医院表示已无救治希望。
阿米巴原虫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可分为肠内溶组织阿米巴和自由生活阿米巴,后者主要存在于土壤、淡水中,可侵入人体大脑。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就属于自由生活阿米巴的一种,还包括狒狒阿米巴和棘阿米巴,都是所谓的“食脑虫”,常见于温暖的水体中,如湖泊、池塘、土壤和未经处理的水池中。
6月30日,浙江省儿童医院感染科主任黄丽素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近一年半内,她曾参与过两起感染“食脑虫”患儿的成功救治。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约为10微米到35微米,容易造成颅内压力升高,患儿很容易出现脑疝,造成意识障碍。医生需要在疾病早期给药,快速把颅内压降下来。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但侵入人体的概率非常小。”深圳市儿童医院感染科主任刘培辉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若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进入大脑,由于大多数药物无法通过血脑屏障,会使致死率显著增高。

5岁患儿家长在社交平台发帖讲述“食脑虫”感染。图源社交平台
黄丽素介绍,根据既往报道,“食脑虫”感染主要发生在野外、田地等环境。在农业活动中,当人们赤脚下田,阿米巴原虫可能通过皮肤进入人体,造成感染;也有人在湖泊中游泳或用水冲洗鼻腔,导致阿米巴原虫通过鼻腔进入脑中,导致颅内感染。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搜索发现,2022年美国曾报道一例“食脑虫”感染病例,一名居民在湖中游泳后感染,最终死亡。2016年浙江杭州曾报道过一例“食脑虫”感染案例,43岁的何先生在某“泼水”景点游玩五天后,出现头痛、发热症状,确诊为“阿米巴性脑膜脑炎”,随后病逝。
黄丽素表示,2022年,她曾接诊过一名感染“食脑虫”的患儿,因暑期在郊区下河游泳发生感染,出现抽搐、头疼、发烧等症状。当确定为“食脑虫”感染后,医院立即启动了多学科协作,进行个体化给药治疗,数月后患儿转危为安。
“因‘食脑虫’感染相当罕见,很多基层医院难以做到迅速识别和干预。”黄丽素呼吁,更多医院的感染科应该关注病原学诊断治疗,一旦确定是“食脑虫”感染,可以立即实施降压给药。目前,“食脑虫”感染治疗的主要用药包括两性霉素B、复方磺胺甲噁唑(SMZ)、硝酸喹啉等,但这些药物都需要在颅内压降下后快速用药。
刘培辉表示,如果曾在有淤泥的水体中游泳,发生呛水,鼻黏膜处于损伤状态,阿米巴原虫有概率从人体的鼻黏膜进入脑部的基底节。基底节损害导致运动和认知功能受损,出现头痛、呕吐、嗜睡、偏瘫甚至昏迷。一旦脑部发生感染,治疗就会变得相当棘手。建议尽量远离未经消毒的非正规游泳场所,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来源:健康时报
相关文章:
5岁女童感染“食脑虫”昏迷不醒!暑期带娃戏水要当心!07-01
7月12日开始,连续20天!07-01
今天,为1335万考生加油!06-07
美国收紧外国公司在美上市,外交部回应06-05
“泳”往直前!拓东体育中心首届青少年游泳邀请赛精彩开赛05-25
祝贺!汪顺、费立纬、孙杨、潘展乐接力夺冠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