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北大专家带队,南沙铁英学子开启文化遗产新探索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21:35:00    

4月28日上午,《文明的相望——3D打印一带一路》丛书中国广东创作体验基地成立暨广州市南沙区铁英学校“跃麟”考古社团授旗仪式在铁英学校报告厅举行。相关机构代表与专家、铁英学校师生与家长代表,以及十里方圆社区居民代表近四百人共同参加此次活动。

据悉,《文明的相望——3D打印一带一路》丛书创作基地由塔吉克技术大学(以M.Osimi命名)、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学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等2国多家机构于2019年共建合作,旨在联合推进中塔两国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促进两国“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

活动上,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崔颂东,2019年中塔共建相关科教项目中方工作组组长、原中国科学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李耀棠,以及南沙区铁英学校总校长陈暾共同为《文明的相望——3D打印一带一路》丛书中国广东创作基地揭牌;学校党支部书记梅杰向“跃麟”考古社授旗。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王思渝向考古社授予“守华夏之器、守炎黄之根”的铜牌,并做“探寻文化遗产密码”的主题讲座,鼓励同学们一起做“中华遗产的保护者、中华文明的诠释者、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据悉,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研究员,据悉,王思渝将带领学生及十里方圆社区开展“古井、村落与一带一路建筑”课题研究,通过田野调查、3D建模等形式活化本土800年古村历史。

现场,丛书副主编郑毅骞介绍了应用3D打印与人工智能技术呈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学实践案例,引发同学们浓厚兴趣。据介绍,学校师生将在国内专家的带领下,用科创技术语言“绘制”中国与一带一路文明国家相似、相近的人类文明,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探索“人工智能+语文、历史、地理、美术、音乐”的跨学科融合的创新模式。

李耀棠致辞时表示,“民心相通”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重要实践,应当在各国青少年心中播撒友谊和交流的种子。此次铁英学校师生通过灵活应用3D打印与人工智能技术,“绘制”各国文明元素,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创新。

陈暾表示,接下来,南沙区铁英学校学生将在中国科学院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以综合应用3D打印、人工智能技术为主线的多种科创活动,用科创元素共绘“美美与共”文明画卷。

跃麟考古社团完成高岗遗址考古研学

全国中小学考古社联盟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发起,自2008年成立中国第一家中小学考古类社团以来,目前国内已有近200所中小学组建了考古、历史与文化遗产社团。王思渝表示,今后将继续秉承“植根乡土、知行合一、与教育相结合、与社会共分享”的理念,提供丰富多彩、富有创意的学习实践活动,助力中小学学生了解考古、了解北大、促进更多的学生成才。

文、图| 记者 郭子扬

相关文章:

北大专家带队,南沙铁英学子开启文化遗产新探索04-28

数智融合!“洛阳造”钢化炉打造两项“行业第一”04-27

升任院长,苏炳添表态04-26

国际劳工组织报告指出——人工智能助力优化职业安全体系04-26

轻舟货运飞船首次亮相 初样试飞船计划今年首飞04-25

下一代锂电池有望“返老还童”04-25

经参调查丨具身智能由“虚”向“实”的突破与挑战04-25

记者观察 |“机器人谷”进课堂,干部“五懂五会”好拼!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