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何丽娜 蒋升 通讯员 辛宣
他是谁:陈滨海 浙中医大二院(浙江省新华医院) 中医师
他的另一面:民乐爱好者
他说:医艺同源,让我有了另一种思考生命的方式。

受访者供图
下午5点57分,穿着一身棉麻褐色唐装的陈滨海下班回到家,看着在厨房做饭的老妈,他顺手拿起一支挂在墙上的竹笛,随即吹奏起经典曲目《姑苏行》开始“助兴”。
“中医有五音各入五脏的说法,像我刚演奏的就是‘角’调式曲目,春天多听这类音乐,能疏肝理气,舒缓情绪不畅。”演奏完的陈滨海还不忘和身边的女儿解释其中原理。
近日,相信很多人都刷到了一则题为“80后中医酷爱吹竹笛,称按孔与把脉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视频,主人公便是浙中医大二院(浙江省新华医院)主任中医师陈滨海。

视频截图/受访者供图
42岁的陈滨海是诸暨人,祖上三代学医,正因从小的耳读目染,使他在中医领域一路“开挂”,成为医院最年轻的主任中医师之一。
“像箫、陶笛、葫芦丝、埙等管乐我都会,最早学的是笛子,启蒙老师是父亲。”陈滨海回忆,9岁时,家里21寸彩电播所播放的笛子独奏表演牢牢抓住了他的心——对,就是那个片头哼唱着“相声,小品,魔术杂技”的《曲苑杂坛》,此时,年轻人喜欢的还有83版《射雕英雄传》。陈滨海就一边学笛子一边练长拳,甚至疯狂到每晚都得抱着笛子入眠。
上大学后,主修中医的陈滨海又对古琴产生了浓厚兴趣,角徵宫商羽五音让他如痴如醉。
喜欢归喜欢,但去哪练琴一直是难事,上学时不能在室友睡觉时“弹棉花”,即使后来工作,也不能扰民,只能利用碎片化时间过瘾,日常“驻地”是曲院风荷对面的小亭子。若不出门,就要好好安排时间,太晚不行,太早也不行——因为晚八点前的时间是留给笛子的。
为了古琴,陈滨海是下足了“血本”,早在多年前就曾花重金入手了一张古琴,至今这仍是他家中最贵的装饰品。
“这叫伏羲式断纹琴,是用杉木经古法斫制而成,有一百多道工序,音色纯和饱满。”陈滨海指着古琴偷偷告诉潮新闻记者,当年靠“瞒天过海”买了这张“家之重器”可谓亚历山大,但相比精神负担,最紧张的还是选琴时,“好多琴摆在眼前,不知道选哪个好,生怕错过‘知音’。”
陈滨海说,现在家里少说有三把古琴和十几根笛子,全都放在客厅,平时路过就把玩一下,至于具体演奏啥曲子,是随季节而行:像现在就演奏《西湖春晓》,等天气热了,则吹宛转悠扬的《牧民新歌》,待九月后,心头好又成了《秋湖月夜》……

受访者供图
这些年来,陈滨海愈发认为演奏乐器和日常看病是相辅相成的,无论是按笛孔,拨弄琴弦还是把脉问诊,都很考验手指的灵敏度,如诊脉时有一种脉象,叫做“弦脉”,指下的感觉就如同按弦一般。
“拿竹笛演奏来说,手按在音孔的什么地方,在音孔上是按小半还是按一半,发出的音色和音准截然不同。”陈滨海解释,这种细微变化的精准“拿捏”能在日常接诊中发挥“大作用”,“每个人的脉象是不同的,有的人粗一点,有的人细一点,年轻人的脉象多有力充盈,而老年人则偏虚。”正是这种日积月累的特殊“练功法”,也让他在日常诊疗中更能发现疾病的蛛丝马迹。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潮观警视 | “经”益求精,“侦”心守护, 社区民警变身“经济卫士”04-14
这些慢病,中西医结合有妙招04-13
天使的另一面丨一路开挂的“80后”主任中医师,家里最贵的装饰是古琴04-11
五官异常=肝脏“着火”,赶紧自救~04-06
潍坊海警:梨花风起祭英魂 浩气长存映龙池04-03
山村举办中医药文化大集04-02
“轻相亲”折射青年情感新需求04-01
男子被埋井底,北京怀柔消防极限救援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