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 洁
在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正以坚实行动书写守护生命的答卷。这片广袤土地长期面临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安全风险,极端气候与复杂地质叠加成灾的严峻挑战。自2024年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统筹部署,全省上下勠力同心,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交出亮眼成绩单——防减救体制机制日趋完善、应急管理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损失逐年下降,同时,清醒直面现存短板,以科学谋划和系统攻坚探索高原防灾的“青海方案”,在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道路上步履不停。
砥砺奋进,筑牢防灾减灾坚实防线
青海以生命至上的信念与灾害较量,交出2024年亮眼答卷: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倒损房屋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同比下降60.47%、95.83%和31.35%,连续38年无重大森林草原火灾。积石山6.2级地震灾后重建、多起地震与极端灾害的妥善处置,彰显了青海省防灾减灾的攻坚成效。
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先后7次赴省应急指挥中心调度部署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工作,多次到基层调研指导。各级防汛抗旱、抗震救灾(防震减灾)、森林草原防灭火等专项指挥机构聚焦重点时段、重点领域,会同有关地区、部门及时会商研判、调度提醒、部署推进防范应对工作,有力维护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安全大局。有关工作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和国家有关部委充分肯定。
预防先行,成效显著。青海省统筹推进各类自然灾害防治工程,全面完成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灾害风险底数。实施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投入3.09亿元为基层救援队伍配备1.2万余件救援装备,部署高原型大型和中型无人机救援平台,填补航空救援短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投入12.16亿元,完成8205户群众搬迁任务,并计划未来两年再实施2.1万户搬迁。严格落实“关、停、撤、转、巡”措施,排查整治风险隐患,及时转移危险区群众40万人次,2764人因提前转移避免了伤亡。
基层是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青海省在重要节点深入开展防灾减灾宣传“五进”活动,广泛普及防灾避险知识和技能。组建9100余人的灾害信息员队伍,配发卫星电话,实现行政村“一页纸”预案全覆盖,并配备预警设备,提升“叫醒叫应”能力。应急管理视频会议系统延伸至270个乡镇(今年上半年实现全覆盖),370MHZ窄带无线通信网实现县区主城区全覆盖,应急通信更加畅通。
居安思危方能防患未然。站在新的起点上,青海将以“如履薄冰”的警惕直面风险,以“久久为功”的定力深化改革,持续完善“防抗救相结合”的全链条体系,让“铜墙铁壁”更坚固,让高原平安更持久,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基石。
直面挑战,正视防灾减灾严峻形势
尽管青海省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与发展需求下,潜在风险与现实挑战依然严峻。唯有清醒认识当前形势,才能在守护高原安全的征程中未雨绸缪、行稳致远。
从灾害形势看,受全球暖湿化气候影响,青藏高原降水量逐年增多,加之河湟谷地湿陷性黄土分布较广,遇极端强降雨,极易引发洪涝、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近年来,青海先后发生玛多7.4级地震、门源6.9级地震、大通山洪灾害、互助山体滑坡、积石山6.2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特别是大通山洪灾害和积石山6.2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去年虽然没有发生重大灾害,但局地发生的风雹、洪涝、滑坡等灾害仍然导致69万余人受灾、17人死亡。这表明灾害风险仍然时刻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
从基层基础看,青海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任务重、基础弱、底子薄,一些地区地质灾害风险高,部分基础设施设防水平不高,重点工程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应急救援能力有待提升。这些对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带来了挑战。
青海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容不得丝毫懈怠,唯有以高度的责任感与紧迫感,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不断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才能守护好人民群众幸福家园,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构筑坚实的安全屏障。
破局攻坚,谋划防灾减灾升级路径
面对安全生产风险和自然灾害交织叠加的严峻形势,青海省在2025年及未来将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全面排查重大基础设施涉灾风险隐患,聚焦地震、洪涝、地质、森林草原火灾等重点领域,围绕道路交通、铁路、水库、大坝、城镇燃气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矿山、危化、农村自建房等重点,扎实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对排查出的隐患,建立治理台账,实行闭环管理,确保隐患及时整改,对短期内难以整改的隐患,制定临时措施和应对预案,防止小隐患演变成大事故。
强化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优化气象、水文、地震、地质等各类灾害监测站点布局,加密灾害高风险区监测站点。推进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气象监测预警工程、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成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优化风险会商机制,严格落实直达基层一线的“叫醒”“叫应”机制,提升多灾种、灾害链监测能力。
优化应急指挥机制,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体系,确保灾害发生后能够快速响应、高效处置。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提升消防、交通、电力、通信等部门专业应急救援能力,强化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健全综合保障机制,配齐用好“三断”条件下应急通信设备,在高风险地区前置预置应急救援物资和力量。
统筹推进防灾减灾工程治理,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实施防洪工程、房屋抗震加固等项目规划,谋划“十五五”防灾减灾重大项目。加强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完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推进基层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广泛开展防灾减灾“五进”活动,提高全社会防灾避险能力 。
青海省以坚定的决心、科学的举措和不懈的努力,不断提升应对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尽管面临诸多风险挑战,但通过深化防减救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基层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开展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强化综合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等工作举措,必将为全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筑起更加坚实可靠的安全屏障,守护好这片美丽的高原家园。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相关文章:
防灾减灾日丨朋友圈被刷屏了,这些灾害发生前兆一定要知道05-12
对重大灾害隐患主动防治,我国地质灾害隐患识别用上了航天技术05-12
筑牢防灾减灾防线 守护人民幸福家园05-12
福建继续发布“暴雨预警Ⅳ级”!这些路段交通气象风险高需防范→05-08
识局|新“苗圃计划”:佛山培养复合型干部的2.0版行动05-07
每天少吃一顿饭,真的能减重?05-06
绥阳供电局:全力护航“五一”假期安全用电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