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江门原创话剧《良溪 早晨》将实景演出,主创畅谈幕后故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01:04:00    

在拥有“后珠玑巷”美誉的良溪古村,欣赏一场实景演出的本土原创话剧,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4月13日、14日晚,《良溪 早晨》将在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罗氏铭祖祠进行实景演出。连日来,该剧剧组正在紧锣密鼓为演出作准备,力求以最佳状态让观众体验一场身临其境的文化盛宴。

话剧预热海报。受访者提供

话剧《良溪·早晨》最初由编剧尹继红创作,曾获“第五届广东省戏剧文学·剧本奖”一等奖,并于去年在江门市文化馆成功上演。珠玉在前,“升级版”的《良溪 早晨》有哪些亮点?为何要选择实景演出?围绕这些焦点话题,剧作相关主创日前接受了南方+记者的专访。

升级版精品剧作走进“后珠玑巷”

作为本土原创话剧,《良溪 早晨》历时四年精心打磨,展现了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年轻人重返祖辈故土,用爱唤醒良溪古村新发展的故事。去年,该话剧在江门市文化馆成功上演,引发不俗反响。

在此基础上,今年该剧成功入选广东省文艺精品扶持项目,进一步提升剧作的艺术水准由此提上日程。

蓬江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走深走实,丰富本土特色乡村文化内涵,推动优质文化资源送基层,讲好江门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蓬江区委宣传部、蓬江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决定以棠下镇良溪古村为背景,共同创作原创话剧《良溪 早晨》户外实景演出。

原本已是精品,话剧如何实现新的突破?经过多次采风、讨论,主创团队很快形成了共识:将话剧演出搬到故事原型地——良溪村,打造360度环绕式实景剧。

将话剧从舞台搬至实景演出,无疑是一个颇具新意的创作思路。但实景演出的具体地点,却是一个毫无悬念的选择——作为具有890多年历史且保护较为完好的古村落,良溪村拥有“后珠玑巷”的美誉,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海外文化交融的一个重要中转站,不仅是岭南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中原南迁的历史记忆。

特别是近年来,该村以建设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村为契机,聚焦“文化繁荣乡村、艺术改变乡村、绿美赋能乡村”,深挖良溪村“寻根文化”,讲好中国侨都故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文旅融合产业,走好差异化发展的“文化振兴”道路,推动良溪村焕新彩、展新貌、树新风。2024年,良溪村广场上榜全国秋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是广东省三个秋季“村晚”示范展示点之一;良溪村积极探索历史文化名村活化利用有效路径入选全省10个“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

也正因为如此,《良溪 早晨》导演徐璐介绍,“升级版”的《良溪 早晨》巧妙融入了良溪罗贵南迁的千年历史与侨乡文化,在良溪村地标之一——罗氏铭祖祠进行实景演出,可以将承载“后珠玑巷”历史的古建筑打造成天然舞台。

良溪村古朴的祠堂,为话剧实景演出提供了良好条件。 受访者提供

“尤其是较为古朴的祠堂、老屋,都正好与剧本呼应。同时,多层建筑、开放式舞台还为观众营造不同角度的观影氛围,提供更为立体的观影感受。”主创人员黄樱枝说。

徐璐期待,良溪村独特的文旅资源与优秀剧作的碰撞可以碰撞出更多火花:“这次探索户外实景演出后,我们也会与当地政府进行评估,在条件合适的前提下,推动《良溪 早晨》在良溪村进行常态化展演,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关注良溪、走进良溪。”

剧本改编让演出节奏更明快

“忙了个把月,实景剧《良溪 早晨》终于有了想像中的样子。它是开心愉悦又亲切温暖的,而我是累并快乐着的。珍惜每一次的创作机会,奔赴一场又一场的热爱……”

12日凌晨1点多,徐璐与团队成员结束了一天的紧张排练后,发了一条朋友圈总结抒发内心感受。

无数个深夜排练的背后,是全体主创和工作人员的精益求精。“将表演从舞台搬至实景,看起来只是换了一个地点,但对主创团队来说,几乎是一个全新的演绎。”徐璐说,原剧本是为舞台演出设计的,但实景演出完全不同。例如,户外环境中,传统话剧演出常见的大段抒情台词不再适用,因为要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为此,团队对剧本进行了大篇幅的改编,主线围绕“拆与留”的矛盾展开:华侨后代叶念良返乡寻祖屋,却面临村庄改造与祖屋存留的冲突。“老华侨守房70年、年轻人回乡创业等故事的背后,内核是坚守、传承与创新。最终,祖屋被拆后改建为柑普茶体验馆,既保留文化根脉,又焕发新生——这正是乡村振兴的隐喻。”徐璐说。

在剧本改编过程中,主创也巧妙融入了当地村民的人物原型,包括“村长女儿开茶馆”“设计师叶念良”等,华侨文化与乡土情怀交织。对此,徐璐认为:“良溪村本身就是华侨之乡,实景演出可以让村民与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份情感联结。”

节奏变得更明快,则是《良溪 早晨》改编后的另一个重要变化。徐璐介绍,新剧本总页数从61页精简至51页,时长从1小时40分钟压缩至1小时10分钟,并新增了“老榕树旁白”“月老牵红线”等趣味性元素,整体风格转向乡村轻喜剧,节奏更明快、互动性更强。

值得一提的是,改编后的剧本融入了多个典故,与良溪古村的发展历史颇有渊源。徐璐介绍,剧中提及的“罗贵先祖”“良溪茶馆”“柑普茶”等元素,均取材自真实典故,村民观演时更有代入感。“这种沉浸感是实景剧的独特魅力,既讲述村庄的前世今生,也传递对未来的希望。”

剧本新增了“老榕树旁白”情节,让观众身临其境。 受访者提供

例如,剧本新增了“老榕树旁白”的情节。徐璐解释:“老榕树是良溪村的标志,也是村民记忆的见证者。它用旁白串联剧情,比如开场时告诉观众:‘你们坐的地方曾是祠堂水塘,1977年填平建了篮球场。’这一设计不仅让观众身临其境,还以拟人化手法呈现村庄变迁史,可以让观众更容易共情。”

从舞台到户外实景的全新演绎

对演员来说,这次实景演出也是一个全新的体验。

南方+记者了解到,该剧主创演员均为江门本地文艺爱好者,仅灯光设计环节外聘了广州的专业团队。徐璐透露:“我们邀请了许多戏剧爱好者加入,群演需呈现祭祖、村宴等热闹场景,人数多达数十人,现场调度难度远高于普通的舞台演出。”

此外,实景舞台以良溪村祠堂、民居和篮球场为中心,观众席呈扇形环绕分布,演员需兼顾四面八方的观众,这也增加了现场演出的调度难度。为此,团队提前1:1复刻场地模型,标记表演区、出入口和候场区,并通过反复排练确保演员动线清晰。

主创成员在良溪村进行实景排练。受访者提供

尽管演员并非专业出身,但主创团队通过严格的排练确保效果,展现了极强的团队精神,这也让徐璐始终对演出充满信心,“从3月中旬启动到4月公演,团队仅用一个月左右就完成了剧本改编、排练与场地搭建等工作。”

作为剧中角色“罗宁”的扮演者,《良溪·早晨》主创之一陈怡介绍,她饰演的“罗宁”是一个从乡村走向城市打拼十年、最终选择返乡创业的酒楼经理角色。回到家乡后,“罗宁”开设了一家保留“良溪老味道”的菜馆,并在故土寻找到人生伴侣。

作为江门市青少年宫的语言艺术教师,陈怡的工作内容与话剧表演有天然联结,但她觉得这次演出很有挑战性:“这是我首次尝试实景表演,感觉与传统舞台演出有较大差别。例如,表演空间的扩大带来全新挑战,演员需面对四面八方的观众调整表演节奏。以前我只需专注前方,现在要兼顾左右甚至后方,这对走位和情感传递等细节,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尽管面临不少挑战,但在全体主创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良溪·早晨》日前在良溪村顺利完成首次实地联排,并于本周日晚开启试演,下周一晚则首次正式演出。届时,这场融合乡土情怀与创新形式的实景话剧,或将为当地村民和广大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观剧体验。

对于即将到来的试演与正式演出,陈怡既期待又忐忑:“观众近在咫尺的沉浸式互动,对演员来说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尽管排练时间也很紧张,但她还是对团队合作充满信心,“很多演员都有过合作经验了,彼此已有充分的默契。”

南方+记者 郑琦 董有逸

【作者】 郑琦;董有逸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文章:

“新教育实验作品”走进法国语言与文化学术图书馆04-13

江门原创话剧《良溪 早晨》将实景演出,主创畅谈幕后故事04-13

“开展首日,接到了来自澳洲的订单!” 400多家参展商共享花园盛事04-12

“家门口”的文化温度激活社区治理“一池春水”04-12

欢迎来办演唱会!“文旅体一证通”落地羊城创意产业园,构建演艺创新生态04-12

山西古建筑博物馆(太原纯阳宫)临时闭馆公告04-11

阳泉市新华小学开展红领巾讲解员竞演讲述活动04-11

博物馆“不打烊”,让绵长文脉浸润时代人心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