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高
近日,有网约摩托车平台在多个城市、县城上线,起步价低至五六元,成为网约车的“平价替代”。司机需接受安全培训,平台强调“安全保障优先于资质问题”,而专家则呼吁将其纳入监管体系,避免“一禁了之”。这一新兴业态的崛起,既是市场需求的自然选择,也是基层交通治理的一道新考题。(5月1日 红星新闻)
网约摩的走红,本质是县城出行市场的“缝隙经济”。在公共交通不完善、网约车覆盖不足的小城市,摩的早已是民间自发形成的交通解决方案。从报道看,平台虽强调安全培训、保险和监控,但资质模糊、监管空白仍是硬伤。
有人主张“法无禁止即可为”,但交通领域关乎公共安全,不能简单套用互联网思维的“先烧钱再规范”。摩的载客的合法性争议由来已久,多地曾以“非法营运”打击。然而,单纯取缔显然治标不治本——县城摩的屡禁不止,恰恰证明其存在合理性。当市场需求真实且强烈时,堵不如疏。与其让摩的在灰色地带游走,不如将其纳入正轨,通过牌照管理、车辆标准化、司机资质审核等方式,实现“阳光化运营”。
监管需要跑赢创新,而非被动跟随。网约摩的运营的挑战在于,它处于摩托车管理、网约车法规和共享经济的交叉盲区。现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尚未涵盖摩托车,地方交管部门也普遍“无法可依”。但监管空白不等于放任自流。监管部门可借鉴网约车发展初期的经验:先设立过渡期,允许地方试点探索,再总结规则。例如,要求平台对接政府数据系统、强制司机佩戴记录仪、划定禁行区域等。
更重要的是,监管思路需从“一刀切”转向精细化治理。大城市禁摩是因拥堵与安全考量,但县城交通生态截然不同:道路资源相对宽松,短途出行需求集中。若强行套用大城市政策,反而会扼杀民生便利。专家建议“三四线城市先行规范化”,正是看到了这种差异性。监管者不妨以县城为试验田,建立“低门槛准入+高强度约束”的框架——车辆需安装定位装置,司机需通过交通法规考试,平台承担安全连带责任,从而平衡创新与安全。
与其纠结网约摩托“该不该存在”,不如思考让其“如何更好存在”。监管的最终目标不是消灭风险,而是驾驭风险。给草根创新一条生路,或许能蹚出中国小城市出行的新解法。
相关文章:
武汉:从地铁到游船,阅读融入日常05-01
美团“五一”将发放2亿元劳动补贴,首设1.5万份安全配送奖04-30
一眼心动的中国|穿越上海的时光缝隙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