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贤治
平日读书喜读序跋。
新书每一到手,必先从边缘开始,翻看首尾两端,然后进入内文。序跋有一个好处,除了易于了解全书的内容、著者的履历,或是成书的经过等等之外,往往还可以掇拾一些散落的花絮、子实,不相干的碎屑,譬如即时的感兴、怀思,以及相随的笔调之类。对于这些近于多余的文字,说实在话,我尤为喜欢。
序跋可长可短,似乎没有严格的规范,短的寥寥数行,长的洋洋万字。梁启超为人作序,结果因为太长,序做不成了,只好单独成书,就是后来的那本《清代学术概论》。
一般说来,序跋是书的附属物,所叙应是书人书事;但也有离题万里,“顾左右而言他”的。惠特曼出版《草叶集》时,曾化名写过几篇书评,自吹自擂地给自己的书做广告。可是书中长达几万字的序言,说的是美国、美国人和美国诗歌。他为“伟大的诗人”制订准则,抽象地谈说创造与美,一派宣言的口气,庄严到极点,却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话提到诗集本身。
鲁迅的杂文集:《伪自由书》和《准风月谈》各有一篇很长的后记,而且都是粘贴剪报做成的。批评者说,作者印书的本意“完全是为了一条尾巴”。鲁迅自承道,他的杂文“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只有加上“一条尾巴”,才使得全体的形象更见完整。
文字一经组织便有了灵魂。序跋虽谓是书中的有机部分,却并不妨碍它们各自的独立存在。
弄笔以来,出版过几十种书,编选的书大概也有上百种。因为需要,也因为喜欢,乃断断续续地写下一堆名为序跋的东西。倘是介绍经典或他人的著作,所写多少沾带些论文的气味;若是自家的著作,则少了许多顾忌,自说自话,或许算得是随笔式的写法。承蒙刘永光先生约编一个集子,便从中选出若干较短的篇什,凑成眼下的样子。
忽一日,瞥见阳台外的一丛青萝,不觉满心欢喜。青萝,卑贱且柔弱,需得依托他物,但是自有它的方向;倘若没有自由的意志不可能如此生长,穿越铁栅,追逐阳光,一直攀援向上。最可喜是遍身青翠的颜色,四时不凋。
由是,集子便有了一个很现成的名字了。

《青萝集》,花城出版社2025年4月第1版

原文载于《羊城晚报》2025年5月25日A5广角版
相关文章:
特朗普表态,一毛不能少05-25
理性看待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成果05-24
小摩调查:“抛售美国”情绪日益高涨,更多人看好欧洲股市!05-24
美国政府暂停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资格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