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博物馆“不打烊”,让绵长文脉浸润时代人心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9:45:00    

一座座博物馆蕴藏中华文明绵长文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博物馆建设和利用作出重要指示。202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考察。总书记说,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近日,陕西历史博物馆取消闭馆日、延长开放时间,淮安市博物馆宣布一周七天全天候开放......全国多地博物馆打破传统闭馆惯例的举措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场由文博机构引领的“不眠”行动,表面上是开放时间的调整,实则折射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型升级的深层变革。当文化惠民遇上运营成本,如何在满足群众需求与保障服务质量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取消闭馆日最直接的效应是打破了公众参观的时间壁垒。以往“朝九晚五”的开放时间与多数人的工作时间高度重叠,“想参观却没时间”成为上班族和学生的普遍困扰。北京故宫博物院试行“周一不闭馆”后,当月参观人数同比上升23%,其中上班族占比显著提高。这种“错峰供给”有效解决了文化服务与群众作息“时间错配”的老问题,使博物馆从“可望不可即”的文化殿堂变为“说走就走”的精神驿站。更重要的是,常态化开放传递出“文化服务永不打烊”的强烈信号,潜移默化中培养着公众的文化消费习惯,为全民文化素养提升铺设了可持续路径。

然而,亮眼的数据背后,运营压力也随之浮出水面。据测算显示,全年无休将使人力成本增加40%,能源消耗上升25%,年度维护费用多支出近三百万元。更隐蔽的挑战在于,延长开放时间若只是简单拉长“营业时长”,而非配套服务质量的同步提升,极易陷入“疲劳运营—服务缩水—观众流失”的恶性循环。部分试点场馆已出现讲解员人手不足、展品维护滞后等问题,暴露出单纯追求“量”的扩张可能损害“质”的隐患。这种矛盾本质上反映的是公共文化服务中“无限需求“与“有限资源”的永恒博弈。

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制度创新的智慧。上海博物馆的“动态休眠”机制颇具启发——在保持常设展厅全年开放的同时,对特展展厅实行轮休制,既保障基本文化供给,又给珍贵展品必要的“喘息时间”。苏州博物馆则通过志愿者“时间银行”项目,鼓励市民用服务时长兑换文化权益,既缓解人力压力又增强社区参与感。这些探索表明,优化运营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需要通过科学管理实现资源效用的最大化。数字技术更可成为得力助手,如故宫的“数字文物库”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欣赏3.6万件高清藏品,既减轻实体空间压力,又拓展服务半径。

深层而言,博物馆开放时间的变革触及公共文化服务的本质命题——如何真正以人民为中心。成都博物馆延长开放至晚间后,特意在出口处设置观众意见本,收集到的“增加饮水点”“优化灯光亮度”等建议两周内即获落实。这种“需求—反馈—改进”的闭环管理,体现了从“我提供什么你接受什么”到“你需要什么我提供什么”的服务理念转变。文化惠民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需要建立双向互动的对话机制,让群众从服务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

从上海博物馆的展厅轮休到苏州的志愿者时间银行,从成都的观众意见直通车到故宫的数字化突围,中国文博机构正在探索一条兼顾惠民与可持续的实践路径。当前探索虽已初显成效,但未来仍需在动态调整中持续优化,通过弹性排班缓解人力压力,依托智慧管理降低能耗成本,引入社会资源丰富服务供给。当文化服务真正与群众生活同频共振时,那些关于运营成本的忧虑,终将在社会效益与惠民实效的双赢中得到解答。毕竟,一座永不打烊的博物馆,最终检验标准不在于开放时长,而在于能否让文化之光照进每一个寻常百姓的生活。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媛(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江汉区新华街道)

责编:袁莉莉

相关文章:

中美贸易的钱到底是被谁赚走了,为什么中国有底气和老美掀桌子?04-13

积极赴约公益"阅"会,春天的仪式感拉满了!04-13

“新教育实验作品”走进法国语言与文化学术图书馆04-13

5月1日起,广州周末节假日也能办事!04-13

海北州3.8万名群众参保“零自费”04-13

江门原创话剧《良溪 早晨》将实景演出,主创畅谈幕后故事04-13

“开展首日,接到了来自澳洲的订单!” 400多家参展商共享花园盛事04-12

“家门口”的文化温度激活社区治理“一池春水”04-12